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学识与专业能力的重点培养,更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与品德修养上的塑造和铸魂。在如今的很多高校中,音乐教育其实并没有受到特别多的重视,很多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几乎都是艺术类院校,而大多数师范类以及综合类高校都是艺术类专业才会涉及到音乐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对学生而言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对审美文化的提升,更是思想品德与情志的陶冶,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理念的践行方法之一。红色音乐文化,是思想政治文化与音乐艺术文化的结合,高校能够通过音乐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促进艺术与育人合二为一,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新平台的构建。因此,高校应当基于红色音乐文化,思考构建思政教育新平台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更好地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具有爱国思想和品德修养的优质人才。
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必要性。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教育基本目标,教育的实质与根本工作是思想育人,并通过思想上的教育让人获得正确的思想品德或者行为结果,从而将思想上的教育转化为教育的实际效果。而红色音乐文化则能够通过音乐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从音乐熏陶中调动主观精神,从而获得情感共鸣,因此红色音乐文化的应用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十分必要。
能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爱国情感的激发上来看,红色音乐文化因其音乐中包含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化故事,在思政教育中比起传统的音乐教育增添了一份历史厚重与民族情感,比起传统的思政课程授课多了一丝情感、道德上的感性,加之其本身是共产党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殊历史下家国情怀的综合体现,因此红色音乐文化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之路走的并不顺利,面对境外反动势力的阻挠,加上信息时代真假充斥,一些高校大学生在接触了多种文化冲击后,很容易被假信息迷惑,从而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干扰。因此,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以应用,能够让广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擦亮双眼,能够明判断、辨是非,从音乐中汲取中华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发爱国情感。
能够促进高校实现教育目标。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知识已经不再只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有高品德、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应当明确育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设置新时代教育目标。红色音乐文化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传承中感受到党的光辉与民族精神,能够在音乐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品德,树立自身良好行为与作风,从而坚定信念,做优秀的青年与中国人。红色音乐文化的应用,能够促进高校进一步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高校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利用红色音乐文化构建思政教育新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音乐与思政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高校要开展思政教育,首先需要对思政教育的目标进行确定。高校的思政教育目标是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最终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够在行为上表现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就说明教育目标达成。简单一点来说,思政教育目标是否达成,应该看接受了思政教育的大学生有没有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而众所周知,人虽然具备理性意识,但是很多行为却受到感性影响,当遇到道德事件时,一个人能不能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除了他自身拥有理性的道德知识以外,还得受到他的道德情感的制约,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情感上缺失道德,即便拥有丰富的道德知识也一定不会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反之,一个人拥有情感道德,就会促使他去学习或无意识获得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其做出道德行为。音乐具有感性力量,将红色音乐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感人的音乐激发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鸣,通过音乐中的曲调、歌词包括故事,能够让大学生从中获得道德认知以及道德情感,并以此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音乐和思政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通过二者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建设,从而促进思政教育新平台的构建。
红色音乐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红色音乐文化与我国的革命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它见证了苦难的岁月和历史,因此有着不同于其他音乐的坚韧与力量,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与拼搏斗志的意志体现。不同的时期,红色音乐也有所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是热血的、鼓舞的、充满斗志的歌;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它是希望的歌、是爱国的歌;在改革开放时期,他是励志的、前进的歌。不同阶段,红色音乐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表达的却是同一内涵,那就是奋斗与拼搏。红色音乐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够通过不同风格和体裁给予学生不同的思政教育体验,比如《光明行》的革新、《黄河大合唱》的无畏,歌剧《江姐》、舞剧《红色娘子军》这些不同时期和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都能够给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思政体验,让学生能够从红色音乐中感受到中华儿女一路走来的苦与累,以及始终都不愿意放弃希望的乐观精神,从红色音乐文化中看到红色的奋斗与发展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教师利用红色音乐文化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更多的思政资源,并且将音乐与思政资源相融合,让学生能够感召红色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国为民做贡献的思想情怀,坚定自身信念与目标,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利用红色音乐文化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平台的策略
深入研究红色音乐,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高校教师要构建思政教育新平台,首先应当对红色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当前高校教育中,并没有权威性和规范性的红色音乐文化教材,因此需要高校教师自行挖掘和整理,可以通过教材、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整合红色音乐教学资源,并从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必要时还可以自行整理编写教材,可以寻求思政专业的相关教师寻求意见,联合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高校教师可以选择上世纪以来对我国社会发展或民族精神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历史题材及相关的红色音乐作品、文化背景来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将音乐作品根据体裁的不同、情感表达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或者直接按照时间顺序形成专题,并多方搜集资料,让每个红色音乐都有详细的资料,有对应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影响,如果有影像资源更好,从而推动思政教育新平台的构建。
创设音乐情境,构建思政平台。高校的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共同整合校内音乐及思政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方面的资源以及高校自身能力上可获得的资源,并联合历史专业的教师、音乐行业内的创演专业团队以及师范类院校的德育教育专家,共同打造红色音乐教育情境,构建音乐性质的思政教育新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创造音乐情境,比如艺术报告、音乐汇演等,教师可以选择红色音乐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作为教学主要内容,通过情景式的演绎以及报告式的呈现,能够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和影像的视觉效果,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共鸣,能够以更加直观地方式“见证”红色音乐中所讲述的革命故事、表达的革命精神与情感,从而让学生将思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当下的所见所听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激活学生的知识与情感,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认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先把课堂布置成红色文化背景,先让学生进入教室就感受到红色氛围,接着再让红色音乐带领学生走进革命故事,从而深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沉浸在红色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成为情境的参与者,比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红色音乐中的人物,从而能够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更深的自我理解和体会,并由此转化为自身的精神与思想力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想上的发展,也有利于通过情境创设,推动思政教育新平台的构建。
开展红色音乐活动,构建思政新平台。高校要构建思政教育新平台,促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政治认知的发展水平是与自身环境密不可分的,很多学生之所以在思政课程中感到思政教育是“空谈道理”,就是因为这些思政知识并没有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因此,高校应当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结合大学生的生活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动来推动思政教育新平台的构建。高校可以要求各二级院系的老师充分挖掘本专业的学科特色和活动资源,并推送给音乐专业的老师,从而让音乐老师能够获得更多的活动资源和活动渠道,高校可以借助社会资源(比如公益赞助、学校地域特色及优势)设计红色音乐活动,举办红色音乐歌唱比赛、红色音乐艺术展、红色音乐情景剧大赛、红色音乐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将实践能力转化为思想体验,并将自己的思想体验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由道德思想到道德行为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红色精神和红色力量,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推动思政新平台的构建。
高校应当进一步利用红色音乐文化深入发掘红色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立足于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现实环境,将现实与历史有效结合,找到思政教育的联结点,从而让学生在红色音乐的熏陶中接受文化洗礼、获得道德认同、感受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同时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新平台的构建。
(作者:房婷 ,刘维刚 ,刘传利,南昌职业大学红杜鹃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项目基金:2024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四位一体、四环并举”新时代职业院校红色基因铸良匠育人模式》。
|